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心只为您健康心房颤动患者的 [复制链接]

1#

《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心房颤动管理指南》首次提出采用“CCToABC”管理路径,即在确诊房颤(ConfirmAF)、对房颤患者进行个体评估(CharacteriseAF)的基础上,进行卒中预防(A),优化症状控制(B)(节律控制、室率控制)及合并症和危险因素管理(C)三位一体的房颤综合管理方案。

A.卒中预防

口服抗凝药物治疗是预防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关键。推荐所有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均应以CHA2DS2-VASc评分进行血栓栓塞危险因素评估。

对于依从性较好的CHA2DS2-VASc评分>1分的男性和>2分的女性房颤患者,应接受抗凝治疗。

房颤的抗凝治疗首选华法林,半衰期相对稳定,可监测抗凝强度,高龄和严重肾功能损害患者使用相对安全,且对于瓣膜性房颤患者预防栓塞效果方面研究证据也十分充分。

华法林常用起始剂量为2.0~3.0mg/天(14~21mg/周),服药后2~4天起效,多数患者在5~7天达治疗高峰。因此,在开始治疗时应每周监测INR1~2次,抗凝强度稳定(TTR达标)后每月复查1~2次。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抗凝效果与华法林相当,而与治疗相关的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则显著降低,条件允许时亦可作为临床首选用药,如利伐沙班不需要抗凝血酶作为辅助因子,出血风险降低,无需监测,年中国房颤患者脑卒中预防规范优先推荐用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预防脑卒中。

B.优化症状控制(节律、室率控制)

1.节律控制

节律控制是改善房颤患者症状的主要治疗措施。

节律控制是指尝试恢复并且维持窦性心律,即在适当抗凝和心室率控制的基础上进行包括心脏复律、抗心律失常药物和/或射频消融治疗。

同步直流电复律的适应证: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房颤;②预激综合征旁路前传伴快心室率的房颤;③有症状的持续性或长期持续性房颤。

目前用于房颤复律的药物主要是Ⅰc类(氟卡尼、普罗帕酮)和Ⅲ类(胺碘酮、伊布利特、多非利特、维纳卡兰)抗心律失常药物。对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新发房颤,可静脉应用氟卡尼、普罗帕酮、伊布利特、维纳卡兰复律。伴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心衰以及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应选择静脉应用胺碘酮。

导管消融的主要适应证为:至少经过一种Ⅰ类或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后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的症状性、阵发性房颤患者。

2.心室率控制

心室率控制也可明显改善房颤的相关症状。宽松心室率控制,即静息心率<次/min,可作为初始目标。单一药物未能达到目标时,可考虑联合药物治疗。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CCB(维拉帕米、地尔硫)或地高辛可用于LVEF≥40%的房颤患者的心室率控制;而β受体阻滞剂或地高辛也可用于LVEF<40%的房颤患者的心室率控制。

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LVEF严重减低的患者,可考虑应用胺碘酮控制心室率。对于永久性房颤患者,不推荐常规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心室率控制。

C.合并症和危险因素管理

房颤的预防:

①一级预防:对于没有发生过房颤的患者,通过控制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等危险因素,防治或延缓心肌重构,进而预防新发房颤。

②二级预防:已经患有房颤的患者,通过药物、消融或外科手术等策略,降低房颤复发的频率或进展为持续性房颤的可能性。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1.肥胖:肥胖导致心房重构,是促进房颤发作和复发的危险因素。BMI每增加1个单位,房颤发生率增加3%~7%,而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率增加3.1%。研究显示控制体重可以有效降低房颤负荷。积极的体重控制可有效降低房颤患者的房颤负荷,改善临床症状。

2.吸烟:与不吸烟者相比,吸烟者房颤发生风险增加32%,随着吸烟数量的增加,房颤发生风险加大。每天吸10、20和30支香烟者,房颤发生风险分别增加17%、32%和45%,而戒烟者的房颤发生风险远低于吸烟者。戒烟对吸烟人群预防房颤至关重要。

3.酒精:酒精摄入是发生房颤、血栓栓塞事件以及导管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限制饮酒应是房颤患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4.有氧运动:运动量过少或过多均可增加房颤发生风险,其机制可能与炎性反应、纤维化等相关。为预防房颤的发生应提倡适量有氧运动。

5.心衰:心衰和房颤经常并存,相互影响。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ARB(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可能有助于降低心衰患者房颤发生率。无论LVEF(左心室射血分数)如何,合并心衰的房颤患者的治疗目的在于预防不良事件、提高生活质量。

6.高血压:高血压是房颤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并与血压水平密切相关,同样可预测导管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风险。积极有效地控制血压对于预防房颤和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7.瓣膜性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是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约30%的房颤患者合并不同类型/程度的心脏瓣膜病。房颤使瓣膜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预后恶化,增加脑卒中/系统性栓塞的风险。

对于无症状的合并重度二尖瓣狭窄的新发房颤患者,若二尖瓣解剖适宜手术,应考虑行二尖瓣切开术。

对于合并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LVEF正常的新发房颤患者,即使无临床症状也应考虑尽早行二尖瓣修补术。

8.2型糖尿病:糖尿病常与房颤共存,也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二甲双胍可降低糖尿病患者房颤和脑卒中的发生风险。

9.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睡眠呼吸暂停伴随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及炎性反应等可显著增加患者发生房颤的风险,而相关危险因素的控制及气道正压通气可有效减少房颤的复发。对高风险患者,有效治疗呼吸暂停可减轻患者症状并预防房颤复发。

总之,房颤的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密切配合。医生在充分知情基础上与患者共同决策,有助于为患者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提升患者依从性,降低患者住院率和死亡率。

专家介绍

王健、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医院心内科副主任

北京市委组织部专家联谊会会员。

国家卫健委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治疗、起搏器植入治疗独立术者。

擅长复杂高危冠心病及复杂心律失常疾病的介入治疗。

工作经历

原首都医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主诊医师(医疗团队负责人)

专业擅长

主要从事冠心病及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和临床心血管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擅长复杂高危冠心病的介入治疗,CTO病变介入治疗成功率超过90%,为国内少数每年心脏病介入治疗手术例数过千例的专家之一。在心血管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获年度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是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要完成人。

入选年-年度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资助计划。

发表论文余篇,参编著作10余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