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缅怀陈灏珠院士呕心沥血只为生命的律动 [复制链接]

1#

今天(10月30日)凌晨3点09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当代心脏病学之父、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奠基人、医院终身荣誉教授、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名誉所长陈灏珠院士逝世,享年96岁。

10年前,《健康报》人物版曾安排记者对陈灏珠院士进行了专题采访,并进行了整版报道。今天,我们再次刊发此文,以纪念陈灏珠院士。

他在心脏病学领域呕心沥血60余载,成绩斐然:在国内首先提出“心肌梗死”这一病名,并用单极导联心电图予以诊断和定位;率先实施冠状动脉造影术,开创了中国冠心病介入诊疗之先河。如今,尽管已是鬓如霜染,他仍对事业保持一份执著和热爱。在他心里,始终有一个坚定的人生信念:“珍惜生命,在平凡中现出绚烂。”

连续26年,

每年收到一张“全家福”

年4月22日下午,陈灏珠正忙着为病人做治疗,一个紧急通知下来了:立即赶赴无锡抢救突发疾病的重要外宾——斯坦福大学寄生虫病学教授巴茨博士。这名患者身份特殊,系中美建交后由美国科学院派出的第一批访华医学代表团——血吸虫病学代表团的副团长。在江苏无锡省血吸虫病研究所访问时他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并发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生命危在旦夕。卫生部下达命令,由上海组织最好的专家赴无锡救治。作为国内心血管界知名的专家,陈灏珠临危受命。


  下午5时30分,陈灏珠赶到了无锡。上海市和无锡市的卫生行*领导当即成立由两地医生和护士组成的医疗组,陈灏珠被任命为组长,全面负责巴茨博士的抢救工作。在中国医疗组与美国代表团举行的会议上,陈灏珠用流利的英语介绍了病人的病情,并提出了自己的治疗方案——以中西医结合方法进行治疗,推荐应用中药丹参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中实施静脉滴注,以促进微循环和灌注受累的心脏组织。这是陈灏珠以前主持的一项研究课题的科研成果,他对此很有信心。

当时,中美两国才刚刚恢复外交接触,彼此还不甚了解,美国代表团对中方的治疗方案并不认可,拒绝采用丹参治疗。陈灏珠虽感遗憾,但还是尊重了美方的意见。20世纪70年代,急性心肌梗死还没有诸如溶栓治疗、介入治疗等现已常规应用的恢复心肌血液供应的有效方法,只能根据临床经验采用对症治疗和最细致入微的监测和护理。为此,以陈灏珠为首的医疗组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陈灏珠院士(右二)带领年轻医生查房


  首先要闯过的是起病第一周内致命性并发症多发的生死关。陈灏珠不眠不休地守护在病人身边,监测病人的每一次心跳,紧密
  陈灏珠和巴茨博士相处了3个多星期,两人之间的情谊就这样在一场惊心动魄的救治中建立了起来。在之后的26年里,巴茨博士每年都要给陈灏珠寄一张“全家福”照片。

 “我注定要成为一名医生”


  年,陈灏珠出生于香港。他从小天资聪慧,学习勤奋,深得老师喜爱。年,为了躲避战祸,陈灏珠一家随父亲逃离香港,返回尚未沦陷的老家广东新会。陈灏珠到了当时的广东省省会韶关市继续求学。


  年夏,中学毕业后,陈灏珠放弃保送,报考了国立中山大学、国立中正医学院和国立广西大学3所高等院校。因成绩优秀,他相继收到了这3所院校寄来的录取通知书。战争年代国家对医生的需求,以及母亲病逝的伤痛记忆,最终促使陈灏珠选择了国立中正医学院。

后来,家人和朋友偶尔也会问陈灏珠:“如果生命再来一次,你还会作出同样的选择吗?”他回答说:“无疑还会如此。少年时代,应该说可塑性是很强的,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似乎都可以。但仔细一想,我注定要成为一名医生。医生这个职业只有上班时间没有下班时间,工作非常辛苦,但看到病人从死亡的边缘被挽救过来,我就感到非常愉快,这就是‘苦中作乐’。”


  国立中正医学院年建于江西南昌。在抗日战争中,为躲避战火,学院屡屡迁移校址,陈灏珠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的这段岁月可以用“流亡”二字概括。在战火纷飞的日子里,学校秉承“培植公医人才,倡行公医制度,增进民族健康”的办学宗旨,在艰苦条件下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医学人才。到年改组合校(现为第三*医大学),共有名毕业生,先后出了包括黎磊石、黎介寿、程天民、*志强、陈灏珠、葛宝丰在内的6位院士。“这无论在当时还是现今,都是首屈一指的。”陈灏珠颇为自己的母校自豪。

陈灏珠院士(中)与研究生、留学生

医院孙中山先生像前合影


  年夏,陈灏珠五年级结业,由学校推荐,进入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医院——国立上医院(现医院)实习。在这里,陈灏珠接受了最为严苛的每日24小时工作的实习医生的锻炼,以及其后同样是24小时工作制的住院医师培训。

“虽然当时的住院医师训练很严格,甚至有些不人道,但是从培养人才的角度看,却也是必要的。只有通过严格的训练,才能打好扎实的医疗技术基础;只有通过全天候的观察,才能了解患者病情变化的全过程,熟悉诊疗常规的每一个环节。”回忆当年,陈灏珠颇为感慨。


  做住院医师期间,陈灏珠就开始在《中华医学杂志》和《中华内科杂志》上发表论文和病例讨论报告,这引起了上海医学院内科名誉教授董承琅的
  年,恰逢“三十而立”的陈灏珠就在学术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第一”。在陶寿淇教授的指导下,陈灏珠在《中华内科》杂志发表了“心肌梗死”的论文,在国内首先提出了“心肌梗死”这一病名,并首先用心电图单极胸导联诊断和定位心肌梗死。


  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国际上已有学者认识到冠状动脉血栓形成会使血管堵塞,以致心肌无血供应而引起心肌梗死。许多学者将冠状动脉血栓形成这一病名等同于心肌梗死,其实,血栓形成如未将冠状动脉完全堵塞未必会发生心肌梗死,因此也有学者认为这两个病名应该分列。当时我国冠心病还不多见,心肌梗死更少见,但陈灏珠支持后一种观点,以后的事实证明他是正确的。从此,他与心血管病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开创了我国此领域的一个又一个“第一”。


  20世纪50年代初,医院的*医院心外科主任石美鑫教授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右心导管检查。年,陈灏珠被送到北京中医院参加由*宛和方圻两位教授主持的“心脏导管观摩班”。医院后,他在陶寿淇教授的支持下建立了心导管室。除了进行大量的右心导管检查确诊大量的先天性和风湿性心脏病,使这些病人得以接受外科手术矫治外,陈灏珠还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左心导管检查、染料稀释曲线测定、氢和维生素C稀释曲线测定、心腔内心电图测定、心脏内心音图检查等介入性检查方法,进一步提高了心脏病的介入性诊断水平。


  年陈灏珠将介入性诊断发展到介入性治疗的领域,他率先用自制的带电极的导管经静脉置入右心室连接体外起搏器,进行临时性电起搏治疗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心跳缓慢的病人,取得成功。年4月,他和心外科石美鑫教授施行国内首例体内埋藏式永久起搏器安置术,抢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获得成功。

年他们与上海医用电子仪器厂协作成功研制用锂电池作动力的国产埋藏式起搏器并用于临床。该研究获年全国科学大会重大贡献奖。年陈灏珠和他的同事又在国内率先与国际同步用心脏起搏法(超速抑制)治疗心跳过快的心律失常。

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

陈灏珠到茅山老抗日根据地为老区人民治病


  50年前,国内就有一位医生曾大胆提出:未来威胁中国人健康的主要“杀手”将是冠心病。当年的预测如今已变成现实——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冠心病已成为我国最常见的心脏病病种。这个预测者就是陈灏珠。


  年,已经工作10年的陈灏珠开始有意识地
  年,由陈灏珠主持的“血瘀本质及活血化瘀原理的研究”课题获得全国科学大会重大贡献奖。这是陈灏珠多年来采用中医“活血化瘀”治则,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的成果。次年,陈灏珠被世界卫生组织聘请为心血管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手术是陈灏珠对我国心脏病学发展的一个重大贡献。年4月23日,一位患者因胸痛住院,经各种检查怀疑有冠心病,但不能确诊。为了明确诊断,陈灏珠决定为病人施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


  当时,冠状动脉造影术尽管在西方国家已经比较成熟了,但在我国才刚刚起步。上世纪70年代之前,我国一直鲜有人涉及该领域。直到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这一技术才通过一些来访的西方学者介绍到了国内。上海市卫生局将开展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研究的任务交给了陈灏珠。陈灏珠和同事用了约1年的时间就冠状动脉造影术作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对手术方法已了然于胸。

首次在患者身上实施这种手术,陈灏珠和同道有些担心把造影剂注射到冠状动脉里去有一定的危险性,结果他们成功地将心导管分别送入了患者的左、右冠状动脉。注入造影剂后,目标冠状动脉成功显影,整个手术顺利完成。这一手术开启了我国现代冠心病介入性诊断的先河。目前冠状动脉造影术已成为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陈灏珠因此也被誉为我国心血管病介入诊断和治疗的奠基人之一。


  陈灏珠并未就此满足。由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在诊断冠心病时,不能显示冠状动脉壁的病变,为了弥补其不足,陈灏珠开始致力于冠状动脉腔内超声检查的研究。年,陈灏珠和同事在国内首先报告血管腔内超声检查的研究成果,随后应用于临床,从而提高了早期诊断冠心病的水平和评价治疗的效果。该项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年,陈灏珠当选我国内科心血管病领域第一位工程院院士。

多次预警,不能重蹈西方国家覆辙


  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我国大多数临床医生和基础研究人员还没重视血脂研究的意义时,陈灏珠就和同事在上海市健康人群中开展了中国首次大规模健康居民血脂水平调查。他们发现,国人的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β脂蛋白水平低于西方人,而高密度脂蛋白高于西方人,这可能是我国动脉粥样硬化病当时远较西方少的主要原因。


  年,陈灏珠出席在联邦德国西柏林举行的第六届国际动脉粥样硬化会议时,报告了他们对上海市健康人群血脂水平调查的结果。他的大会报告引起了与会医生的广泛
  20世纪80年代起,陈灏珠和他的同事参加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心血管病人群监测工作。虽然这项工作是一个观察性的调查,没有对患冠心病、高血压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病人提供干预措施,但是,监测本身就是一个健康宣传教育的过程。在10多年的监测过程中,他所负责的监测区共20万人口,心肌梗死和脑卒中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为此,与这一工作相关的“上海县卫生服务研究”课题获年卫生部甲级科技成果奖。


  此后,陈灏珠每年都要对上海地区健康人群血脂水平进行调查和分析研究。他发现,我国健康人群的平均血脂水平在逐年增高,与之相对应的是,冠心病发病率也在逐渐增高。这一系列健康人群的血脂调查报告为我国血脂水平的变迁和疾病谱变化提供了依据,并为预测冠心病的发生和趋势提供了参考。他多次指出:“如不对这些加以
  医院院内,一座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建筑颇显古旧。走进这幢带有历史感的老楼,在幽长的走廊尽头,推开一扇咿呀作响的简朴木门,一位白发老人正在伏案工作,他就是陈灏珠教授。几乎每天早晨8:00,陈教授都会准时到达这里开始一天的工作,无论风霜雨雪,从不会因自己85岁的年龄而稍有“偷懒”。每周用英文进行的教学查房他也不曾落下。


  记者有幸看到一篇陈教授改过的手稿,上面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工整而细致,每一个标点、每一个词汇他都进行过仔细斟酌。手稿里夹杂一份传真,写有“此页已改好,传真给您们。”陈教授的同事说,陈老每次修改好别人稿件之后,都会给写稿人附上几句话,且必定要用敬语“您”或者“您们”,从来不写“你”。


  陈教授的另一个特点是“非常勤奋”。时间对他来说是一刻千金,绝不浪费。即使坐汽车或乘飞机,他也要抓紧时间审改稿件或写作,这已经成了他的习惯。


  年夏天,正值陈教授80岁寿辰,学校领导筹划举办一个隆重的庆典。可陈老说:“搞庆典,吃饭2个小时,看节目3个小时,太奢侈浪费了。”结果,生日庆典搞成了一场特别的心血管病学术论坛。参加论坛的有国内外心血管病医师。看到自己的学生们在论坛上发言,陈老无比欣慰:“这是送给我的最好的礼物。”


  “陈老师多才多艺,对什么人都没有架子。”这是记者在采访中听到最多的对陈老的赞扬。陈老说自己酷爱中国古典文学,经常读一些唐诗宋词元曲“滋补脑力”。难怪,他言谈举止间时不时地闪现出一抹含蓄儒雅的艺术风采。

陈灏珠小传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和医学教育家,中国当代心脏病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我国心血管疾病介入诊断和治疗的开拓者。


  从事心血管内科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60余年,在心血管病流行病学研究、心脏起搏和电复律治疗严重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以及血栓形成和溶解机制研究等方面都作出了突出贡献。

主编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内科学》和《实用内科学》、《心脏导管术的临床应用》、《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心脏病学》、《实用心脏病学》、《心血管病诊断治疗学》、《心血管病新理论和新技术》、《心脏急重症监护治疗学》等参考书。发表论文篇。培养76名硕、博士研究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全国科学大会重大贡献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或教学成果奖一等奖8项。年,获国务院颁发的“为发展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证书”和特殊津贴。年获第四届上海市医学的最高奖——医学荣誉奖。年获上海市第一届优秀科研院所长奖。年获中华医学会“中国介入心脏病学终生成就奖”。年捐资设立“复旦大学陈灏珠院士医学奖助学基金”。

编辑/坤子

审核/孟小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