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富贵病”也应运而生,痛风病就是其中之一,是人体内嘌呤的物质新陈代谢发生紊乱,尿酸的合成增加或排出减少,造成高尿酸血症,它曾被称之为“宫廷贵族病”。
痛风属于中医“痹证”、“历节”等范畴。中医认为,痛风的发生与肝、脾、肾功能欠佳有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患者脏腑功能原本不足,一旦饮食不当,吃了过多的鱼、肉或其他含嘌呤高的食物,脾胃不能很好的消化,就会形成“痰湿”、“湿浊”在体内聚集,积久则化为“湿”“热”“瘀”。
痛风的临床特点是痛,来去如风,发作之前没有任何征兆,疼痛一旦发作,入骨三分,感觉就像刀割一样,可以说是关节炎中最痛的一种,病人苦不堪言。如果治疗不及时,或者不能很好的控制病情,致病因素就会乘虚而入,留驻于关节、肌肉,造成关节的气血运行不畅、闭阻不通而发为红肿、热痛、关节屈伸不利、活动不灵、肌肉疼痛、麻木等症状。病久反过来又可以伤及肝肾。病情缠绵不愈,相继伴随出现多种脏腑的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痛风目前西医对其病因未明,治疗多采用降低体内尿酸的药物来控制。而这些药物副作用很大,如秋水仙碱、别嘌醇、很多人服用后有腹泻、反胃、恶心等不良反应。经常服用可加重肾脏损害。而中医中药在治疗痛风方面收效显著。对于痛风急性期的治疗,遵循湿热痹的治疗原则,采用疏风通络、清热除湿、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治疗方法。可以选用的方剂有:白虎加桂枝汤加味、《温病条辨》宣痹汤、四妙散等。还可配合中医针灸治疗,常用穴位有:阴陵泉、内庭、丰隆、合谷等。
对于痛风慢性期的治疗。可在活血化瘀、化痰除湿的同时,还需扶助正气,调整脏腑阴阳。主要是通过改善痛风患者的体质,以减少痛风发作。常用如归芍地*汤、独活寄生汤、六味地*汤、知柏地*汤,八正散加减等,针灸穴位常选太溪、复溜、关元、气海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