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医防治中风的思路与方法董洪涛博士关于中 [复制链接]

1#

中风最为可怕,聪颖之人转成半痴,健壮之体瞬变卧床,其后遗症使人半生不能自由,殊为痛惜。因此,预防中风,并且有效地去除中风后遗症显得最为重要。

以下参考董洪涛博士的新浪微博与博客中关于中风的论述,分几个方面介绍董博士的经验。

一:中风的预防

1、重视中风先兆,即可有效地预防中风发生。

在中风发生前的数日或数月内常出现各种各样的先兆症状。因此老年人,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如果出现下列先兆,如单眼一过性发黑、频繁打哈欠、眩晕、手足麻木等。

此时,因为元气不足于内,营卫之气也必然虚弱,头部和四肢的血液得不到强有力的气的推动,必然流动缓慢而容易导致气血不足的征象。及时服中药、针灸可以有效地预防中风的发生。

2、有上面这些慢性病的患者,应当经常看看中医,做些针灸、中药、推拿等治疗,可以有效地扶助元气、调节脏腑阴阳平衡、疏通经络气血,也就不容易得中风了。

针灸预防中风,施治不用太过频繁,一周一两次即可。关键是要坚持长期地巩固治疗的成果。不要只知道天天吃西药,结果吃了一辈子,还得了中风,其实是治标不治本之举。

中医的医院挂水以疏通血管要高明地多,也有效地多。西医只知道疏通血管,却不知道补充元气。元气不足,必定会使血栓再生,这就是中风患者出院后极易复发的原因。

所以,疏通血管是治标,补充元气是治本。况且,挂水虽然可以暂时地稀释血液,但药性寒凉,既伤阳气,又会引邪入里,远不如扶阳理气中药有效。

3、中风发作多在秋冬之交,此时气温骤降,阳气潜藏不足的人就容易导致中风。

因此,平时需要保暖,以保护阳气。根据节气变化而配合养生,以使五脏气机顺应自然天地气机变化,则可保健康。

比如《*帝内经》明确指出:“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秋季人身阳气开始收敛、收藏,此时阳气在内,阴气在外。早卧可顺应阳气的收藏,且能养肝胆少阳之气;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达,防止阴浊上瘀于脑部,可避免中风的形成。

4、中风发作之前是虚证,是元气不足引起的。

中风发作了,就成了实证,或者虚实夹杂证了。平时顾护元气,是预防中风的根本之法。包括节制房事,不妄劳累、饮食调养、少生气或不生气等。而最关键的是在房事方面,一定要少。即使中风治愈了,两年之内,也要绝对禁止房事!否则一定复发。

5、适当运动。

有的人每天早晨大量运动,不是明智之举。早晨阳气初升,尚不健旺,大量耗阳只会导致下午困倦。建议在下午3-5点时运动最好。且运动量不必过大,以微微汗出为度。要知道跑马拉松伤阳的运动,不值得提倡。尤其是冬日,运动量一定要小。阳气此时处于收藏收敛的状态,不要经常扰动它,应该静以养阳之藏。

6、每天睡前一杯温水,可养肝胆少阳之精。

中风多是肝阳上亢,而肝阳为什么上亢,与肝胆少阳空虚有关。因为木喜濡润,水可以生木,即可以生肝胆。晚上11点前入睡,人体一阳之气逐渐生发,正是气功家所谓的“活子时”,正常人此时安静入眠,胆气即自然升发,得水之润而气机通畅,则全天阳气升降运化自然。人的生命是由每天组成的,每天都是一个生命小周期,天天阳气健运,则不易生病。

7、平时要注意养脾肾阳气。

现在的人多属阳气不足,因此,有必要经常服些理中丸、桂附理中丸、桂附地*丸等,可以预防中风的发生。

脾主运化,主四肢,为后天养生之本。阳气充足则运化正常,自然四肢气血通畅而百病不生。养脾阳关键在于饮食,切记不可过食寒凉。肾主阳气,为先天养生之本,此阳气不可耗伤,则能得长寿。少耗精气包括节制房事,不妄作劳,按节气养生等等。

8、饮茶预防中风。

平时可经常饮用藤茶、乌龙茶、普饵茶等,对预防中风有益。绿茶多偏寒凉,多饮恐伤脾胃,只可稍稍饮用。花茶或饮玫瑰花茶,其他功能复杂,最好在医生指导下饮用。

9、千万不要滥挂水。

预防中风,有人相信挂水通血管,说是挂水后马上轻松。岂不知素体寒湿而易致肥胖血瘀,阳气本已不畅,然后水湿打入血管,更增其阳虚血瘀痰滞。当时舒畅不过是药物稀释血液促进活血之效,药效一过,则寒湿加重,更损真阳。如此预防中风,是促其中风,得不偿失。经常挂水通血管者,可不慎哉。

二:中风急救

中风急性期最需要中医急救,历代有许多有效的中风治疗手段。且中风急救,针刺最为方便。方法简单,但疗效确切。

或有人说,医院抢救,自己怎么能在家急救呢!的确,中风突然发作,医院抢救是非常必要的。但在中风发作急性期,医院有时也来不及,甚至于病人正在休克,如果能及时保持病人头脑清醒,对于预防中风后遗症,并且对于抢救生命都有重大意义。

中风发作时,病人会出现突然口歪,或者突然晕倒,或者突然四肢无力而摔倒,同时可能伴有头晕、头痛等症状。遇到这种情形,千万别慌,要马上进行抢救。

此时争分夺秒,万万不可大意。时间就是生命,中风最初发作的三十分钟是最佳的抢救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中风病人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即迅速上升。

家人中风时我们自己用针刺急救,这样做的医院,而是一边拨打急救,一边在到达之前充分利用等待的些许时间,做出最及时且有效的抢救,这样做既抢得了最佳的急救时机,又对中风患者的康复有莫大的好处。如此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中风急救,针灸最好。针刺急救,简单有效。手法易学,人人都需掌握此技术。

一则及时,发现中风,在一两分钟之内马上针刺,可以有效地预防后遗症的发生。

二则速效,远效于任何西药,而且无任何*副作用。

三则,作为儿女,这正是孝顺的最大体现。老人中风,如果我们不懂得急救,医院送,岂不知已经永远错失了最佳治疗时机,这样会后悔终生。

病人家属也可以用针灸来急救中风。其方法如下:

一则,把病人的五个手指尖聚拢在一起捏紧,手指尖略见充血红色。用针在每个指尖上各点刺一下,边刺边挤,挤出几滴*血。

二则,用手捏紧病人的耳垂,向下拉数下,再用针点刺耳垂任何位置,使出几滴血即可。这样做可以迅速缓解中风症状,甚至可以预防休克的发生。

三则:针刺人中穴,在鼻唇沟的上三分之一处。

四则:素髎穴,即鼻尖。此穴既可用三棱针点刺,亦可直接针刺。刺入即出,要有血出来才行。

这样处理之后,昏迷的病人可能会慢慢醒过来。如果效果不明显,还可以再在十个脚趾头尖上刺血。这样做可以迅速缓解中风症状,甚至可以预防休克的发生。

以上列出的几个穴位既可用三棱针点刺,亦可直接针刺。针具不必拘泥,只要能刺血,什么都可以用,比如可用三棱针或注射针头、缝衣针等尖的东西。

中风急救,针灸最有殊功。我在新浪博客以及微博中曾反复谈到十二指尖放血、针刺人中、鼻尖等穴对于中风抢救的巨大意义,希望能引起中风患者以及家人的足够重视。

中风急性发作时,如果能在极早期针刺治疗,其意义极大,不但可预防偏瘫,甚至还有希望完全康复。

另外,家里常备醒脑开窍类中成药以及刺血工具颇为必要。

家里有高血压的老人,或者家族有中风病史者,一定要在家里常备安宫牛*丸,或者苏合香丸、牛*清心丸之类的醒脑开窍类药丸,有备无患。

同时,如果属于中风闭证,病人表现是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大小便闭等症状,则可以马上给病人灌服一粒安宫牛*丸。用温水化开,撬开嘴巴,慢慢喂下去。若不能吞咽,可用胃管灌下。一天一粒,连续用七天,可以有效地预防中风后遗症的发生,并且能提高生存率。或用云南白药亦可,在急性期每次服半克,日三至四次,有急救之功。

按中医理论,中风有闭证与脱证之别。安宫牛*和苏合香属于开窍药,但都用于闭证。如果是脱证,则不能用这两味药丸。脱证则见目合口开、鼻鼾息微、手撒肢软、二便自遗、汗出肢冷、脉微细欲绝等,需要重灸神阙穴或关元穴,可以挽回元阳。

当然,救急时不可滥用药物,但针刺放血却最为有效。

三:针灸防治中风

中风后遗症历来是国内针灸科的常见病。近年来我在奥地利加强宣传针灸,越来越多的疑难杂病患者前来诊治,其中也有不少的中风患者。

按中医理论,中风之病因在内风,风为百病之长,最伤阳气。而人体头部阳气最旺,伤于内风而发为中风。风与气本属同类,气之肆虐者即风,针灸有调气泻风之功,故能治中风。

中风针灸治疗最有效验,但要求一定要在急性期及时针灸,而不要等到康复期再针灸介入。

而且临床发现,越是急性期针灸,其预后越好,且疗效越是可观。对于中风的康复期治疗,西医一般只建议大量做功能锻炼,效果却并不令人满意。如果能配合针灸以及汤药,相信一定可以收到不一样的效果。

一男病人中风后遗症三年,左半身不遂,伴肢体痉挛抽紧,且自觉头脑晕沉不清。此风邪上扰,当泻太冲、阳陵、足三里以通经络之滞;补太溪、三阴交以养阴止痉;泻百会、风池、风府以祛头部郁滞之风邪,并醒脑开窍、定痉安神。六诊后,渐觉头脑清爽,活动亦见好转。病人信心大增,目前仍在继续治疗之中。

常规的康复锻炼对于中风的康复亦有一定的效果,但如果不能配合针灸,效果总不令人满意。

某男,体瘦而弱,素有高血压,36岁时突然中风,偏瘫。半年后来诊,为针祛风通经数穴,效果极令人振奋,自述每天病情都在缓解,特别是走路明显好转,以前从家里走到其工作的餐馆要40分钟,现渐提至5分钟,正常人则需要三分钟。后病人不得不参加西医的康复训练,否则不能得到退休保险。回来后观察其症状,未见有任何提高,令人失望之极。

对于中风的急救,除了针刺之外,亦可用灸法。特别是急性期过后,病人仍然昏迷不醒,或者烦躁昏乱、精神萎靡,或者四肢偏瘫不收,或者强直拘急,都可灸足三里、悬钟、百会、风池等穴位,有扶阳抑阴、开窍醒神、通经逐络、恢复气血通畅等功能。为促进恢复,临床不必尽用西药,有效的针灸方法也要跟上去。

灸法最能治疗大病重病,所以古人讲:大病最需用灸。

孙思邈提供了一组用于防病治病的灸疗穴法,按顺序先百会、风池、大椎、肩井、曲池、间使,一直到足三里。凡人稍觉心神不快,即须灸此诸穴各三壮。且认为凡将欲疗病,不管是否由风邪引起,总需先灸这些穴位。

若突然中风,更需急灸之。孙氏强调:“此之一法,医之大术,宜深体之。要中之要,无过此术。”

当年曹操患头风,华佗针之即好,但病情仍有反复,药王孙思邈认为如果华佗针后再灸,头风岂能再发。只因不灸,邪气内伏,其本不除,病根未断。

孙思邈说:“学者不得专恃针及汤药等,望病毕差。既不苦灸,安能拔本塞源,是以虽丰药饵,诸疗之要,在火艾为良。”灸法甚为重要,对于预防中风颇有意义,需引起当代医家的足够重视。

关于针灸防治中风,古人文献中有大量的记述。比如,《肘后方》说:“治中风莫如续命汤之类,然此可扶持初病,若要收全功,大艾为良。”盖中风者,皆因脉道不通,血气闭塞。灸则唤醒脉道,而气血得通。

关于施灸的方法与穴位:

灸法:昏迷时可重灸百会,可用小艾柱直接灸法。灸数百壮,以醒为度。

醒后不能言语,或缓纵不遂。先灸天窗50壮,再灸百会50壮,之后再灸天窗50壮。

另外,凡风穴悉皆灸之三壮,神良。风穴包括风门、风池、风府。

孙思邈强调:“欲除根本,必须火艾。专恃汤药,则不可差。”

四:中风的恢复治疗

用以上的方法抢救之后,病人略醒,则可考虑继续用促进中风恢复的方法。

一般来说,可服续命类的汤方。唐代之前流传的关于续命类的汤方有多个,如小续命汤、大续命汤、煮命煮散、千金防风汤等等,皆属此类。

本文以小续命汤为例:麻*15,肉桂15,炙甘草30,生姜75,*参15,川芎15,白术15,杏仁15,制附片30,防己15,白芍15,*芩10,防风23,三付,水煎服,日一剂。因制附片用量较大,需久煎两小时。

两千多年来,续命类汤方历来为治风第一方。《千金方》指出:“依古法用大小续命二汤通治五脏偏枯贼风”,即是其证据。

我在微博中力推针灸以及续命类方治疗中风,实在是迫不得已。当前医疗条件下对于中风的疗效太差强人意了,本可速愈的小病被稀里糊涂地治成大病重病,甚至于残废一生,实在是触目惊心。

既然古代文献记载有前贤治愈中风的方法,白纸黑字摆在那里,与其拘泥于挂水,何不认真研究一下,并试用于临床呢。

从文献中知道,唐宋之前对于中风的治疗,临床主要用续命类方,包括大、小、西州、古今录验续命诸汤,疗效极为可观,有大量临床病历可以证明其效。

此法数百年来一直为治中风之准绳。细读古代文献,我们发现唐宋以前中风并不算是绝症,宋代名医许叔微曾说:“凡中风,用续命、排风、风引、竹沥诸汤及神精丹、茵芋酒之类,更加以灸,无不愈者。”也就是说,中风基本上都可治愈,这可完全颠覆了当前医学界对中风的认识。

由此看出,续命汤类方对于促进中风偏瘫的康复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奈何今人不喜此法,把前贤经验弃如泥砂,反喜降火降压化痰化瘀,以西医病理指导中医用药,结果导致中风后遗症数不胜数。

之所以当前治中风不敢用续命类方,原因有二:

一则神经病理学检查以及生化检测见中风病人血液粘稠度增高,脑供血不足,遂套用中医理论认为是血瘀,于是活血化瘀成为治中风之常规。

二则,麻*含有麻*素,有升压作用,遂认为不利于中风。按西医理论指导中药临床,就把含有麻*的所有续命汤给完全抛弃了。

一代医杰徐嗣伯认为,风眩之病起于心气不定,胸上蓄实,因此有高风面热之症。此即现代高血压病所出现的面热瞀眩及中风初期的风火僭张证。

此论发千古之秘,惜未引起历代医家重视。今人治高血压多在重镇潜阳及活血化瘀上打算,而不识其证本质在于风。痰热相感而动风,风心相乱则闷瞀,徐氏主张用续命汤。

我的观点是,只要有疗效,只要安全可靠,什么方法都可以尝试。

为什么不能开拓思路,恢复古法,把中风这一顽疾彻底治愈呢。孙思邈曾患中风,急服续命煮散十天而中风竟愈。

民国著名中医*竹斋先生仿孙氏之法,临床常用续命类方配合安宫牛*丸治疗急性中风,效果极好,让数不清的中风病患顺利康复。当代名老中医李可先生数年前中风亦曾自服续命方而愈。

五:预防中风再次复发的方法:

一则,重视养生,特别是精神要平和,饮食要清淡,要顺应四季变化而生活。

二则,避风,既要避外风,又要避内风,不要过食鸡翅膀等动风之物。

三则,劳逸结合,减少性生活。中风后不可再贪财纵色,思劳费神,过食辛辣油腻。

四则,适当服中药,并配合针灸,以平衡阴阳、健旺气血。

中风偏瘫患者一定不要一直躺在床上,每天都要让人扶住站起来。这样有两个好处:

一则可以接引地气,平衡体内的阴阳,从而缓解病情;

二则可以使身体上下气血运行起来。人体本来是上下直立行走的,因此一定要经常保持上下状态才算是正常。

再者,中风患者尽量住在一楼,这样可以更近地气,有利于早日康复。

曾诊治奥地利施华洛世奇某位董事,中风一年半,经西医诊治后遗留右半身不遂,求治于针灸。

如果早期能及时配合针刺或者中药治疗,断然不至于从此在轮椅上度过余生。由此感叹中国人其实非常幸福,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一整套中风急救的医疗手段,完全可以有效地防治中风。奈何中风偏瘫仍然如此之多呢!

补充:

其一,女性如何预防中风?

有研究发现,45-54岁的女性发生中风的可能性是同一年龄段男性的两倍,且在这一年龄段的女性的血压和胆固醇水平都高于同年龄段的男性。

分析其原因,多年来女性一直通过月经排出瘀*,此年龄段女性月经初停,骤然失去排*途径,瘀*内滞,气血失畅,浊*不泄,则上攻神窍,发为中风。

女人借天地之力,每月排血一次,趁机排出体内的瘀血痰浊。这样无异于清洗了体内的瘀*,而且是有规律地清洗。如此可以保证女人的身体不至于出现瘀滞不通的病理情况。

*去瘀化,血气通畅,上实得泄,内风自然不动。若月经突然停止,不能及时排出体内淤积的*素,如果更兼妄劳伤精,便秘于下,怒起于上,则下焦亏虚,上焦蓄实,肝风内动,发为中风。

更年期的女性体内阴阳平衡失调,易诱发中风。故需重视预防中风。其治疗原则:平衡阴阳,重在扶阳,补肾通络,兼以活血祛风。

女性预防中风的方法如下:

一则针刺,请有经验的中医针刺诸风穴,可保不患中风。

二则重视灸法,温灸足三里、肾俞、悬钟、涌泉诸穴,可温补脾肾、降气祛风。

三则配合汤药。古法有诸续命汤,于中风既可治疗,又能预防,可请明医辨证施用,及时针药调理。

二则,中风的忌口

凡动脉硬化、高血压及中风之症都属于风证,因此都需忌食动风之物。但按南北朝医家徐嗣伯的说法,此证当忌食十二属相的肉: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肉。

风眩之证需忌食肉类,因为一切肉的浓汁,都易引起痰浊内生,阻滞气机,风痰相乱,使血压增高,发生头痛、眩晕、耳鸣等症。

且鸡得巽卦,最能助风。凡体内有风所致诸病,皆需忌鸡。

人生于天地之间,与天地自然之气机相通,若欲长寿无病,皆需顺应天地变化规律。万物的五行属性及其生克制化即属天地之道,不可不知。

小结

《内经》明言:风为百病之长。风性擅动,有耗阴动阳之弊。风邪着人,为患实多:如风郁而不畅则为焦虑抑郁,风浮于表则为皮肤诸症,风肆虐于上则为中风头晕,风行于五脏六腑之间则为脏腑诸风。

预防中风,首在防止感觉风邪。风邪有内有外,皆需防之。而重在调理生活习惯。我的朋友说,她家乡一人平时经常通宵打牌,结果某天突然中风,住院三个多月渐觉好转。之后这人开始重视养生,每天看电视养生节目,努力按健康的方式生活,并且向亲友宣传中医。

所以说,生病了不完全算是坏事,至少这是一个契机,让我们知道以前的生活、饮食习惯有所不健康。及时改正才不至于白病一场。

编/彭嘉琪

选择中医工作室致力于传播中医,我们发布的文章全部源自董洪涛博士的微博与博客原创。敬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