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对于慢性心衰的治疗,要以防病为先 [复制链接]

1#
古人云“预事则立”,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病的晚期阶段和最后决战的战场,其病死率高,预后差,能否防患于未然呢?其实,不但心力衰竭应该预防,能够预防;而且遏制各种心脏病的发展和恶化,均应以预防为良策。早在公元2世纪时,我国汉代名医张仲景就提出了“上工治未病”的策略。这里的“工”就是医生,“上工”就是良医,即良医治病要在发病之初,大病初现端倪时或未现端倪时就应该及早开始防治。在这里,早已有了“预防为主”“防病为先”的思想。心力衰竭的治疗,也应该是初现端倪或未现端倪时及早开始防治,以防微杜渐。史记记述了我国战国时期名医扁鹊诊治君王齐桓侯的故事,为我们树立了早防早治、防病为先的典范。故事后面,司马迁写道:“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早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我们现在的医生,已经不是多年前战国时代的扁鹊,有了相当多活人救命的抢救方法和防治手段,即使心跳已经停止,也要奋力抢救。无论心力衰竭如何严重,也要倾心救治,不会“逃去”。但是,多年前的古人却给我们树立了使病人“预知微”,使良医“早从事”,使疾病“早防治”,则疾病可得到预防和治疗,身体可得到康复的哲理和范例。这在我们今日心力衰竭的治疗中,仍是至理名言。愿我们今天的医生认真学习我国名医张仲景“上工治未病”的思想;愿我们今日的病人认真审读我国多年前名医扁鹊为齐候诊病的故事;以此为鉴,做到早防早治,防病为先。美国心脏学会(ACC)和美国心脏协会(AHA)年关于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指南将心力衰竭作为进展性疾病,正是强调心力衰竭治疗应防病为先的理念。心力衰竭的进展表现为心室重构,即心室扩张、肥厚、心肌纤维化,由椭圆形向球形演化。心力衰竭演化的阶段分为A、B、C、D四阶段。A为有发生器质性心脏病的高危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但是无心脏病,无心肌,瓣膜或心包的器质性损害。B为出现导致心力衰竭的器质性损害,但是无症状或体征,这时表现为心室重构、心肌肥厚、扩张和纤维化。C为病人出现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D为心力衰竭的严重阶段,需频繁住院,需要正性肌力药物支持或心脏移植。将疾病分阶段,正是强调疾病为进展性病理过程,正是强调要早防早治。许多疾病或不良生活方式增加心力衰竭发病的危险,早期检出这些情况,提早预防是减少心力衰竭发病危险的主要措施。高血压是与心力衰竭发病危险明显相关的危险因素之一;糖尿病显著增加无器质心脏病患者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并且糖尿病使已患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更为严重;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如冠心病、脑动脉硬化、周围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等明显增加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冠心病引起心力衰竭是目前构成心力衰竭的主体人群。防治冠心病心力衰竭,完全可以早防早治,完全能够对因治疗。这种治疗开始要早,实际上是一种“防病”。目前,风湿热及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仍是我国心力衰竭的重要病因。控制风湿热和风湿活动极为重要。目前符合Jones诊断标准的典型风湿热已很少。但是不典型风湿活动十分多见。如既往患过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患者,本来心功能处于代偿阶段,心功能良好;但突然心慌、气短、心率增快,可伴有或不伴有低热、白细胞增高、血沉增快、抗溶血性链球菌素“O”阳性,这时应警惕风湿活动。往往一般强心利尿剂无效,而采用青霉素抗感染及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疗效显著。另一类患者是风湿性心脏瓣膜早已更换机械瓣,原本心力衰竭控制得很好,或根本无心力衰竭,近期突然心力衰竭加重,什么原因突然使心力衰竭加重?就是“风湿活动”在作怪。对于这些患者应主动出击,坚持每月注射长效青霉素一次,长期预防并控制链球菌感染。扩张型心肌病中一部分患者即由急性病*性心肌炎感染后的后遗症或自身免疫反应所致,增强体质,预防感冒是防病的关键。在这些患者中,采用免疫抑制剂——肾上腺皮质激素有一定疗效。经多家中医机构临床证实,中医古方对此病有效。在心力衰竭的诊治中,要做到预知微,早防治,即可使心力衰竭的不利因素大者化小,小者化无。即在诊治中要见微而知著,防微杜渐,要使对病人有利的因素大力培植,不利的因素全面克服和防治,这样就能做到无心脏病或心力衰竭征象时早防早治;而有心力衰竭征象时防治结合,防微杜渐,延长心力衰竭病人的生命,提高生活质量。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