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痛风的中医治疗 [复制链接]

1#

01

痛风的定义

是一种单钠尿酸盐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与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

02

痛风的临床表现

1.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患者无临床症状,仅表现为血尿酸水平增高。2.关节病变急性期(突发关节剧烈疼痛,一般在夜间,常侵犯下肢关节,以第一跖趾关节、趾间关节受累较多,其他依次是足背、踝、足跟、手指等处关节。局部红肿灼热,肤色暗红或粉红,压痛明显,关节活动受限,部分患者不能站立或行走。疼痛于24-48小时达到高峰,轻者几小时内缓解或持续1-2天,重者发作可持续几天到数周);间歇期(反复急性发作间的缓解状态);慢性期(关节炎症逐渐转变为慢性,受累关节逐渐增多,形成关节畸形。痛风石是病程进入慢性的标志。患者通常在发病10年左右可出现体表痛风石,好发部位以耳廓为多见,其次为尺骨鹰嘴、膝关节囊和肌腱,少数见于指、掌、脚、眼睑、鼻软骨等处)。3.痛风性肾病出现慢性高尿酸血症肾病、急性尿酸性肾病、尿酸性肾结石等。

03

古籍关于痛风的论述

痛风在中医学中主要归属于“痹症”、“历节”等范畴。金元·朱丹溪著《格致余论》,曾列痛风专篇:“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风取凉,或卧地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寒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治法以辛热之剂。”详细记载了痛风发病的临床症状,分析了病因病机,提出了多种诊治方法,形成了较完整的痛风学说。明·张景岳《景岳全书》中认为痛风的病因外是阴寒水湿,今湿邪袭人皮肉筋脉;内由平素肥甘过度,湿壅下焦。寒与湿邪相结郁而化热,停留肌肤……病变部位红肿潮热,久则骨蚀。明·张三锡《医学六要》曰:“痛风,即内经痛痹。上古多外感,故云三气合而为痹。今人多内伤,气血亏损,湿痰阴火,流滞经络,或在四肢,或客腰背,痛不可当,一名白虎历节是也。”清·林佩琴《类证治裁》:“痛风,痛痹之一症也……初因风寒湿郁痹阴分,久则化热致痛,至夜更剧。

04

痛风的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脾肾亏虚为本,痰浊瘀阻为标。综观本病之病因病机不外湿、痰、热、瘀、虚五端,受累脏腑主要为脾肾。其发生主要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劳倦过度、饮食失节(酗酒、过食辛辣肥腻等)导致脾胃受损,失于健运,脾肾功能失调,水液代谢紊乱,聚而生痰湿,阻滞血脉,难以泄化,痰浊瘀*闭留于经脉,则见骨节肿痛,结节畸形,甚则溃破,渗溢脂膏,发为痛风。

05

痛风的中医治疗原则

治疗总则:利湿泄浊治标,健脾补肾治本,活血化瘀通络贯穿治疗始终。利湿泄浊常用中药有土茯苓、车前子、萆薢、薏苡仁、泽泻、泽兰、茯苓、*柏、玉米须等。健脾补肾常用中药有白术、苍术、山药、*芪、*参、芡实、陈皮、杜仲、桑寄生、巴戟天、补骨脂、淫羊藿、仙茅等。活血化瘀通络常用中药有青风藤、海风藤、络石藤、忍冬藤、川芎、桃仁、红花、三七粉、川牛膝、路路通、桑枝、木瓜、鸡血藤、全蝎、土鳖虫、水蛭等。

06

痛风的辨证分型

痛风的中医辨证分型尚未统一,年《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痛风》(ZY/T.1-94)中将痛风分为四型,并推荐了常用方药和中成药供临床参考。1.湿热蕴结证治法:清热利湿,通络止痛推荐方药:四妙散加减。炒苍术,川*柏,川牛膝,薏苡仁,茵陈,虎杖,土茯苓,萆薢,秦皮,金钱草,车前草等。推荐中成药:湿热痹片、四妙丸等。2.脾虚湿阻证治法:健脾利湿,益气通络推荐方药:四君子汤加减。*参,苍术,茯苓,砂仁,半夏,陈皮,苡仁,土茯苓,萆薢,车前草,金钱草,甘草等。推荐中成药:补中益气丸、参苓白术丸等。3.寒湿痹阻证治法:温经散寒,除湿通络推荐方药:乌头汤加减。麻*、芍药、*芪、甘草、川乌、土茯苓,萆薢,车前草,金钱草等。推荐中成药:寒湿痹颗粒、益肾蠲痹丸等。4.痰瘀痹阻证治法:活血化瘀,化痰散结推荐方药:二陈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减。陈皮,法半夏,茯苓,甘草,桂枝,丹皮,桃仁,炒白芥子,土茯苓,萆薢,车前草,金钱草等。推荐中成药:瘀血痹颗粒、血塞通胶囊等。(注:以上四种证型推荐的方药、中成药来源于年《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痛风》(ZY/T.1-94),仅供临床参考,患者在咨询医师前不可自行服药。)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