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面人”,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畸形,他们的心脏、肝、脾、胃等器官位置左右对调,犹如镜中影像,发病率百万分之一。在福建泉州工作的39岁吴先生,就是一位“镜面人”。近日,医院心血管外科刘立明教授团队为吴先生进行了“镜面右位心瓣膜病合并房颤行双极射频消融迷宫IV手术”,术中、术后非常顺利。经中南大学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检索,这既是世界首例镜面右位心瓣膜病合并房颤行双极射频消融迷宫IV手术,也是3D打印技术首次应用于辅助镜面右位心行双极射频消融迷宫IV手术。一场意外才知自己是“镜面人”吴先生介绍,自己从小到大都没有意识到自己身体与别人有什么不一样。直到去年,在朋友的婚宴上,一高兴喝多了酒,突然晕倒不省人事。经医院检查,他被诊断为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此外,正常人心脏位于胸腔内的左侧,而他的心脏却长在右侧,属于“镜面人”。起初,吴先生不以为然,希望通过药物保守治疗,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越来越严重,稍一活动便出现疲乏、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当地医生说心脏在右边,手术风险大、难度更大,建议找权威专家手术。7月9日,吴先生慕名来到医院心血管外科。经胸片及心脏彩超等一系列的检查,被诊断为:镜面右位心并内脏反位,二尖瓣关闭不全,三尖瓣关闭不全,阵发性心房纤颤,心脏扩大,心功能III级。“他病情必须马上手术,只有通过外科手术进行二尖瓣和三尖瓣修复,并利用双极射频消融行迷宫IV手术消除房颤,才能治愈其多年的心脏病。”刘立明教授介绍,迷宫手术属于难度最高的心脏IV类手术,而他的心脏长在右边,系镜像右位心,这使手术难度和风险增加了数倍。3D打印模拟复杂“镜面人”心脏由于吴先生的心脏结构完全反位,医生手术犹如“开倒车”,以镜像反位置进入,大大增加了心内精细手术的实施难度。而此前从未有过类似手术及经验文献报道,手术团队必须重新周密设计手术方案及迷宫消融线路。“现在3D打印技术日趋成熟,是不是可以将患者心脏的实际情况,先通过3D模型打印出来,进行体外模拟实验?”心血管外科宋珑医师提议。随即,医院影像科、麻醉科、手术部等经过多学科会诊和术前讨论,完善了心电门控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三维重建,并将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数据进行转化和建模,用柔性树脂材料对吴先生的心脏进行全真3D打印。一连好几天,团队成员一有时间就在个体化3D打印模型上进行消融线路及手术方案设计、模拟操作。“这种感觉,就像习惯了右手写字,突然变成用左手写字,难度不亚于每次操作都要进行一次‘脑筋急转弯’。”心血管外科罗成医师回忆。“手术的前一天晚上11点多,团队成员还在反复模拟、演练,这样的反复练习也提高了我们对罕见镜面右位心结构的认识和迷宫IV手术的精准把握。”▲刘立明教授在复制的患者心脏3D打印模型上设计及模拟手术方案历时4小时成功完成双极射频消融迷宫IV手术7月24日,手术当天,在麻醉医生、手术护士等的配合下,主刀刘立明教授站在常规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反位,即患者的左侧,用“镜面”原则进行手术思维和反向操作。经过4个小时紧张细致操作,刘立明教授团队联合应用双极钳加双极笔为该患者成功实施了房颤双极射频消融迷宫IV手术、二尖瓣可调节人工腱索植入复合成形术、三尖瓣人工瓣环成形术。术后,吴先生心功能恢复良好并转复为窦性心律,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术者站在常规手术的反位,进行复杂心内手术操作
据悉,医院心血管外科是国内最早引入迷宫Ⅳ型手术理念的单位之一,作为副主委单位近期编写了《中国房颤外科专家共识》。刘立明教授团队率先在国内开展微创、房颤、瓣膜手术新术式10余项,荣获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金刀奖”等,个人主刀房颤迷宫手术年均例,并发症极低,手术量及疗效居国内领先水平。
记者:骆妍婷通讯员:沙丽娜、宋珑图:罗成、杨占春编辑:丫丫
最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