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医是如何对牛皮癣辨证治疗的
中医通常用望、闻、问、切四种诊病方法(简称“四诊”)去了解、观察和收集临床资料,然后加以综合分析,辨别和判断所患的是什么病,进一步指出属于什么证(即所谓“辨证”),根据出现的证确立治疗法则,再依据治疗法则选方用药(即所谓“论治”)。这就是中医诊治疾病的独到
之处一一辨证论治。
由于(牛皮癣)银屑病的病因病机复杂.临床表现变化多端,所以出现的证也是多种多样的。每个证在皮肤损害(简称“皮损”)、全身症状、舌苔脉象等方面的表现是不同的。全身症状和舌苔脉象等方面的辨证,与内科相同。这
里仅就中医对银屑病皮损辨证方法简述如下。
1.辨皮损颜色
银屑病的皮损以大小不等的斑块和丘疹为主,斑疹的颜色在辨证中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灵枢·五色篇》“*赤为热”理论,斑疹色红为有热。由于内热外壅肌肤,故斑疹色红。
斑疹色红而压之退色,是银屑病皮损特征之一。这表明是局部充血,而不是出血,是血热充斥脉络的表现。所以,《素问·皮部论》说:“络脉盛色变。”为我们皮损辨证提供了理论依据。
由于脉络充盛的程度和时间不同,所以斑疹的颜色也有变化。初发病时。血热偏盛,脉络充斥时间较短,斑疹呈鲜红或深红色,辨为血热证。
若日久血热壅滞不退。热久成瘀,脉络阻滞,斑疹则呈暗红或紫红色,辨为血瘀证。有的患者质虚弱,或病日久,虽然体内有热,终因血虚弱,脉络充斥不足,斑疹呈浅红或淡白色,总体上应辨为血虚证。通过皮损颜色辨证,为确立治疗法则提供了临床依据。
如血热证应清热凉血,血瘀证应活血化瘀,血虚证应补血养血。在临床上,还要注意皮损面积大小和多少。如血热证,皮损面积大而多者则表明血热偏盛,皮损面积小而少者则为一般血热证,那么在同样清热凉血法则下,前者选方用药剂量宜加重,后者剂量宜适中。
另外也应注意观察皮损颜色的动态变化。如血热证,初发病时色鲜红或深红,经过治疗,逐渐转化为淡红或红褐,这表明,血热的热势有减轻,其方药用量也要相应减少。由此可见,皮损颜色辨证对临床是有实际指导意义的。
2.辨鳞屑
银屑病的鳞屑是银白色的。在表皮层中,角质增厚,主要为角化不全,此种角化不全细胞结合成片状,其间隙内充有空气而具折光,故临床上表现为银白色鳞屑。多层干燥鳞屑覆盖在皮损基底上。中医认为鳞屑是肌肤失养后形成的。
血热、血瘀、血虚等均可使局部失去正常荣养而出现鳞屑。血热,热盛生风;血瘀,经脉阻滞,新血不生,可形成血瘀生风;血虚,荣养不足,也可生风。风胜化燥,燥胜则干,因此鳞屑干燥.层出不穷。
那么,辨鳞屑应与辨皮损颜色结合起来,综合分析,就可以分辨出血热风燥证、血瘀风燥证、血虚风燥证。
以上所述,为常见的辨证方法。也有个别渗出型银屑病,有渗出为有湿,应灵活掌握。当然,银屑病的皮损表现是复杂的,有些皮损并不典型,或处于两种典型证的中间状态,需视其发展和当时的皮损状态而定。若能知常达变,不断积累临床经验,辨证水平将会不断提高。
3.辨皮损部位
《素同·皮部论》说:“皮有分部,脉有经纪”,‘凡十二经脉者,皮之部也”。就是说体表各部均为十二经脉所分属。若皮损泛发周身,则与十二经脉及所属脏腑有关。
即整个机体机能偏旺,阳热偏盛。若皮损以四肢屈侧和背部较多,提示诸阳经及所属脏腑阳热偏盛有关。头为诸阳之会,头部皮损与诸阳经及所属脏腑阳热偏盛有关。阳明主面,面部皮损标明阳明胃经热偏盛。这样,可以注意选择与某经某脏相应的清热药物。银屑病皮损的发病部位没有十分明显的界线。以上所述是传统中医辨证判断,但是不能作为标准定论。
以下是我们多年通过临床大量患者辨证总结,供大家参考!(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40年牛皮癣临床经验参考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