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是一种身体出现不良反应的表现,备受古人重视,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血病的记载。症状主要有咳血、呕血、尿血、便血,症候则指向血虚、血瘀、血脱、血寒、血热,病名包括血枯、积证、痈病等等,多认为是外邪所致,病变涉及心、肺、胃、等脏腑经脉,主要用针刺法和放血法治疗。
吐血,是一种影视剧喜欢使用的表现手法,备受中国电视剧创作者的重视,年改革开放以后,国产电视剧产业开始在五十年代起步阶段的基础上继续探索,九十年代开始走向第一个繁荣的时期。吐血的表现手法在这一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诸如《封神榜》、《红楼梦》等影响力颇大的电视剧中,都有表现人物吐血、咳血的镜头。
只是万万没有想到,有一天,吐血会成为影视剧中的常见景象,甚至会成为衡量演员演技的重要考核指标,甚至出现了专门收集、整理吐血镜头的集锦。
早些年的神话剧、后续成为大热门的武侠剧、近两年兴起但又迅速走向式微的古装玄幻剧,以及长盛不衰的古装电视剧,都会出现大量的打斗、下*、修炼、突发疾病等固定桥段,这些本就远离现代生活,甚至脱离实际的影视剧题材以其高度的戏剧性和视觉效果征服观众,为了使效果更佳清晰明确,许多情节的设计和角色表现上都相对夸张。尤其是九十年代后,受到港台电视剧的影响,夸张的手法被内地影视行业学习和吸纳,加上影视行业繁荣所吸引到的投资,使得血浆这种本就成本不高的道具使用起来不成问题。
既然吐血能够强化人物受到伤害、情绪激动程度,使得人物内在感受可视化,可以让观众明确感知,成本和磨练演员精湛演技相比又不算高,吐一吐血,何乐而不为呢?
如果演员表演经验丰富、表现力强,而且掌握了优雅吐血的门道,导演也很喜欢给这样的演员安排机会吐血。比如*,作为一个把血吐得优雅、吐得花样繁多的、吐出技术、吐出情感、吐出美的演员,在一部《花千骨》中就安排他饰演的“尊上”白子画吐血不下十次。急火攻心吐血、激战斗法吐血、久病未愈吐血,花式吐血,吐出花样、吐出不凡。
当然,也不是所有演员吐血都吐得好看、吐得情真意切真情实感,面对镜头吐血也是一种技术活,不是每个演员都能把握好尺度的。许多演员,因为吐血技术不到位,好多吐血效果只在嘴角边流下一行迅速凝固的、鲜红的假血,而“吐”的动作会通过镜头剪辑处理掉,以掩盖吐血不利的事实,完全放弃了吐血的戏剧效果,只保留吐血痕迹的公示作用,即,告诉观众这个角色受了很重的伤,整个人已经不好了。
但是人吧,真的没那么容易吐血。情绪激动的人也不是不能出现吐血的情况,但也是有前提的。情绪激动会让人心跳加快,血压升高,但不会让健康的人吐血;尽管血压升高,但正常的血管依靠内含的弹性组成是可以承受的,若本身就有疾病就不一样了,体内病变器官会随血管破裂而出血,从口腔咯出或呕出,就会有吐血的情况。
从现代医学视角看,吐血有几种可能,一种是呼吸道的咯血,可能是支气管扩张和肺结核的出血,比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林姑娘。或者是慢性左心功能衰竭、二尖瓣狭窄和肿瘤的病人,这种情况呼吸道出血后经咳嗽排出,呈现鲜红色和有泡沫。
另一种可能是消化道系统出现呕血,消化道溃疡和肝硬化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都会导致出血,例如应激性溃疡、胃癌、贲门撕裂等疾病,出血为咖啡色,不含气泡。
比如慢性左心功能衰竭和二尖瓣狭窄的病人,在情绪激动后左心回血明显增加,而外泵跟不上,导致肺经脉过度充盈而破裂出血。极度情绪激动让血压显著升高,高血压引发急性左心衰竭,从而咳出粉红色泡沫痰的。再者是情绪激动导致胃酸分泌增多,胃的平滑肌筋挛,加上进食减少,会让胃溃疡或肝硬化病人胃出血。
虚构的古装、玄幻、科幻世界中,人都不是普通人,吐血不必遵守人体器官运行的基本法。都市现代题材吐血比较少见,也可以忽略不计。不过就和国产剧有“手撕*子”这么浪费血浆的桥段一样,外国电视剧近几年吐血也开始成为某种风潮。
英剧《唐顿庄园》中的吐血镜头
欧美剧这些年都市题材常见病是各种呕吐,时代剧常见病是吐血。当然,这些病症主要集中在狗血剧类型中,包括一度好评如潮的英国时代剧《唐顿庄园》,在剧情愈发狗血之后也安排老爷晚餐上当场吐血喷溅夫人一身的戏剧性场景,这种刻意而为的吐血场面被媒体狠狠批评过,被称为矫饰浮夸的劣等行为,依靠这种行为,演员被剥夺了以情绪和肢体语言细腻刻画人物状态的机会,是影视戏剧的倒退。但批评并没有什么实际用处,吐血戏的感染力还在继续。
吐血已经成为国产类型电视剧中身体抱恙的惯用表现手法,但吐得美不美、真不真还是有高下之分。在强调剧情推进的虚构剧集中,吐血或许夸张矫饰,但在信息传递效率上是最高的,尤其是在类型化之后,吐血说不定还要被国产剧的一大特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