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就算是亲生儿女也做不到几十年如一日地伺候一位老人。
在湖北武汉却有一位名叫陈昌炎的76岁老人,独自照顾岳母夏枝菇已有44个年头,在他的悉心照料下,岳母已是岁的长寿老人。
提起陈昌炎,街坊邻居赞不绝口,都说他是楷模,世上再难找到像他这么好的人了。
陈昌炎对着记者的镜头介绍起岳母的生活习惯是滔滔不绝:“她不吃肉,不吃黑木耳,就喜欢吃2块鱼,多了都不要。”
接着,把饭菜端到岳母身边,大声说道:“吃饭了,今天有鱼。”看着岳母吃得津津有味,陈昌炎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岳母今年已经岁,除了耳朵有点聋以外,身体很硬朗,说话条理清晰,以前的事情也记得很清楚。
为什么是作为女婿的陈昌炎在照顾她呢?夏枝菇老人没有其他亲人了吗?
一、
陈昌炎和夏枝菇的女儿谢从珍从小就结了娃娃亲,尽管两家相距并不远,仅有几十公里,但是两人到16岁才第一次见面。
陈昌炎至今还记得他第一次去岳母家的情景,进门就看到岳母手里拿了几个鸡蛋,脱口而出:“不要打多了,我就要8个。”
这话一出,惹得一屋子的人哄堂大笑,哪有一次吃8个鸡蛋的,一般人最多能吃四五个鸡蛋。
心里虽然这样想,但是夏枝菇还是给这个第一次上门的未来姑爷打了8个鸡蛋。
陈昌炎是沈阳*区的一名*人,英俊挺拔,而夏从枝也是十里八乡有名的美人,身边追求者众多。
当时是年,很多年轻人已经渐渐摒弃封建社会的旧习,娃娃亲早就不是束缚年轻人的枷锁了,大家都开始自由恋爱了。
陈昌炎和夏从枝却是一见钟情,尽管两人聚少离多,但是他们对彼此的心意从未动摇过。
陈昌炎在服役期间,由于交通不便,见面机会少,两人决定用书信交流,这也成为了他们一生中最重要的沟通纽带。
陈昌炎总是在信中说,一定会对夏从枝好,让她不要担心,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年轻人的决心和爱意。
年,两人结婚。婚后,夏从枝在当地的一家工厂里上班,而陈昌炎则被分配到了青海省的邮*局做发报员。
本就聚少离多的两人,现在更是相隔几千公里,为了能早日陪伴家人,陈昌炎放弃了许多机会。
年,有一家邮*局想请陈昌炎去做局长,被陈昌炎拒绝了。他的想法很简单,如果身上有了职位,回家的将会更加艰难。
当时的机制是一个月休息一天,陈昌炎把这些假期都攒起来,攒到一个月的假期了就回家看望妻子。
婚后七年,陈昌炎才回家2次,每次都待不到40天就要走。更多时候,他们都是通过写信来传达彼此的相思之情,一个礼拜最少要写三封信。
谢从珍更是买了许多信封和信纸,把信封的地址一次性全写好,信写完了套上信封就可以寄走。夏从珍不会想到的是,她的信封在日后帮了母亲的大忙。
谢从珍和陈昌炎从没有吵过架,64年的中秋节陈昌炎休假,谢从珍还要上班,临走前把肉放进蒸笼,嘱咐陈昌炎看好火。
陈昌炎在外面跟人吹牛,把锅里的肉忘得一干二净。等谢从珍中午下班回来,揭开锅一看才发现锅底都烧穿了,肉都烧糊了。谢从珍只是笑一笑,没有说一句责怪的话。
66年,谢从珍的父亲去世,独居的母亲夏枝菇搬来和女儿同住。
夏枝菇发现女儿总是恶心干呕,医院一检查,发现女儿怀孕了,两人高兴不已。
可是陈昌炎却高兴不起来。
二、
陈昌炎得知妻子怀孕的消息,不知该喜还是该愁。新生命的到来本是一件大喜事,但是谢从珍却患有严重的心脏病:二尖瓣狭窄。这是心脏病里面最严重的一种。
平时谢从珍都会很不舒服,呼吸很吃力,对于心脏病人来说,生育也许意味着死亡。
陈昌炎希望妻子能打掉这个孩子,但是谢从珍却坚决要生下这个孩子,陈家世代单传,自己作为妻子,有义务为陈家延续后代。
幸好,怀孕到7个月都平安无事,就在一家人以为能顺利生产的时候,谢从珍的心脏病却复发了。
远在医院发来的急报,谢从珍病危了。陈昌炎立马请假回到了武汉,此时的谢从珍吃不下,睡不了,所有的力气都用来呼吸喘气了。
医生建议马上催产,陈昌炎陪着妻子进了产房。因为心脏病,谢从珍不能用力,阵痛一阵一阵袭来,呼吸困难的谢从珍在手术台上筋疲力尽。
陈昌炎在一边握着妻子的手,不断的说话,转移妻子的注意力。5个小时,谢从珍生下一个不到4斤重的男婴。
对于谢从珍来说,她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可是在陈昌炎看来,这却十分不值。
生产完的谢从珍极其虚弱,已经到了弥留之际。临终前她最放心不下的是自己年迈的母亲:“我走了,妈怎么办?”
“你放心,有我在。”陈昌炎向妻子郑重地说道。第二天,谢从珍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丈夫,女儿都离自己而去,年过花甲的夏枝菇悲痛欲绝,白天哭,晚上哭,醒着哭,睡觉哭,整整2个月没有好好吃饭。
陈昌炎青海的工作却又耽搁不得,他把孩子托付给了自己的母亲照顾,岳母的安置成了他最大的难题。
几经辗转,陈昌炎找到了妻子生前工作的单位,经过协商,前单位愿意每个月提供13元的生活费给夏枝菇。
岳母的生活算是有了保障,再加上她当时的身体也很健康,陈昌炎回到了青海工作。
之后,陈昌炎经常给岳母寄钱,但是这些钱却被夏枝菇原封不动地退了回去。
有一天,陈昌炎收到了岳母夏枝菇的来信,信中说道,她自己的身体很好,现在不需要那么多钱,将来自己不能动的时候再来麻烦陈昌炎。
夏枝菇从没上过学,不识字,她都是找的邻居代笔,用的是之前女儿留下的信封和信纸。
因为距离的原因,陈昌炎之后再没见过岳母,直到他退休后,从青海回到武汉,在老家镇上买了一套平房居住。
此时,儿子已长大成人,也去了青海工作,他心里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岳母,不知道她还在不在。
幸好,经过打听,陈昌炎很快就找到了岳母的居住地。当陈昌炎看到岳母的住处后,心酸溢满胸腔。
三、
陈昌炎出现在岳母面前的时候,夏枝菇正捆好柴火,吃力地蹲下身子要把柴火背上身。
陈昌炎赶忙上前,把柴火背在了自己身上。跟着岳母来到她现在的家,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又脏又破的牛棚,这还是夏枝菇自己花了70元钱买下来的。
原来,当初谢从珍去世后,夏枝菇便回了娘家。由于自身脾气和性格的问题,跟娘家人产生了很多矛盾,便自己搬了出来,住到了这个牛棚。
陈昌炎劝说岳母跟自己回家住,但是夏枝菇却不同意,因为陈昌炎的母亲还健在,两个老人负担太重。
陈昌炎劝不动老人,只能作罢。从那以后,陈昌炎每周都要来一回,骑自行车走十几里的山路到岳母住处帮她砍柴挑水。
要是夏枝菇生病了,陈昌炎每天都要过来,送药,做饭,照顾十分周全。
这样的日子,陈昌炎坚持了12年。直到年,陈昌炎的母亲去世,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岳母接过来。
周围的人都劝他不要给自己找麻烦,这十几年他做得足够好,已经仁至义尽了。
可是陈昌炎一个字都没有听进去,他把房子翻新了一遍,添置了一些家具,还做了一个方便老人上厕所的木凳子,高高兴兴的把岳母接了过来。
这个时候的陈昌炎也已经六十多岁了,自己都是一个要人照顾的老人了,还要尽心尽力地照顾一个年纪比他还大几十岁的老人。
但是陈昌炎丝毫没有觉得岳母是自己的负担,他面对记者的镜头是这样说的:“她一个八九十岁的老人,孤苦伶仃的,我不管她她怎么办嘞是不是,我答应了我老婆的,承诺了就要兑现。”
生活在一起,才发现生活习惯太多不同的地方,经常会闹误会。
四、
陈昌炎自己喜欢吃硬一点的菜,有口感,而夏枝菇则偏好软烂的菜。
一开始陈昌炎会先把自己的菜盛出来,再把岳母的那份菜炖烂,这样就能照顾到两个人的口味。
都说老小孩老小孩,夏枝菇看到陈昌炎的菜和自己的菜不一样,便怀疑陈昌炎吃的菜更好,总是闹,几次下来,陈昌炎只能改变自己的习惯,和岳母一起吃软烂的菜。
夏枝菇的脾气也是十分火爆,经常会有邻居来找陈昌炎聊天,夏枝菇便以为他们是在说自己的坏话,等邻居们都走了,开始冲陈昌炎发脾气。
陈昌炎把心态放得很平和:“不管她怎么发脾气,我都不放在心上,我都是笑呵呵的,伸手不打笑脸人嘛,是吧,她再坏的脾气我都能适应。”
陈昌炎在妻子去世之后,也曾有过一段婚姻,但是在抚养孩子和赡养老人的观念上有冲突,很快就结束了。
尽管后面有很多人给他做介绍,他都没有动过再婚的念头:“到我们这个年龄了,牵扯的东西就多了,孩子,老人都要考虑。我要照顾我岳母,人家肯定不同意的,所以就不想这个事了。”
每天早上夏枝菇的早饭是一定要在床上吃的,陈昌炎就把早餐端在床头,伺候老太太用餐。
8:00,夏枝菇才会从床上起来,陈昌炎打来热水给岳母洗脸洗手,穿衣系扣子。老太太的指甲长了,陈昌炎会小心翼翼地给她剪掉。
夏枝菇还有一个习惯,便是很冷的天气不起床。有一年,武汉接连下了几天雪,气温很低,夏枝菇整整18天没有下床。
每天陈昌炎都把饭菜端到床前,给她端茶倒水倒马桶,而陈昌炎觉得这些都是小事,最难的是给岳母买鞋。
因为夏枝菇缠过足,虽然后来解了,但脚也比常人小很多。为了给岳母买鞋,陈昌炎跑遍了附近的集市,最小的码数都是34,对岳母来说还是太大了。
陈昌炎最怕的是自己走在岳母前头,如果那种情况发生,岳母一个人怎么办?
五、
陈昌炎每天早上起床前都会锻炼一个半小时,为了保重身体,从不喝酒的他也泡了一罐药酒,每天都要喝上一口。
不管再怎么保养,都做不到不生病。年4月,陈昌炎生了一场大病:胃炎,胆囊炎,上吐下泻,却还是坚持给岳母做饭。
医院看看,陈昌炎却因为岳母的一句话在家里硬撑着:“你走了我怎么办?”
“好,我不走,我过两天就好了”。结果,过两天病情非但没好,反而更加严重。陈昌炎不得不把岳母托付给邻居看顾,自己则去了亲家家里养病。
陈昌炎一走就是两个半月,尽管邻居把夏枝菇照顾得很好,但是老太太每天都坐在马路边望着远方,别人问她坐这里干嘛,她就回答晒太阳。
陈昌炎的病好了之后,马不停蹄地就往家里赶,他担心家里的老太太,这次离家实在太久了。
夏枝菇看到陈昌炎回来了,很高兴,嘴里却一直埋怨他走了那么久。
当地*府听说了陈昌炎的事情之后,给他申请了很多福利,每个月民*局、居委会,妇联等单位都要来一趟,确保他每个月能拿到元的生活费,最重要的一点是,他和岳母看病都是免费治疗。
半个小时的短片里,陈昌炎的脸上一直都带着笑容。他对记者说:“我的儿子,孙子以后也会像我这样,因为我都做了几十年了嘛,他们都是看过来的,这也是给他们树立了一个榜样。谁都会有老的时候,不要计较那么多,心胸要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