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季阳林
*休33所*休干部——海*飞行学院原副院长高焕成,在和老伴毕学*结婚到退休的29年中,有22年分居两地。每当唱起《十五的月亮》,他都感慨万千。
年11月,高焕成出生于河北省唐海县农村。年7月,初中快毕业时部队“招飞”,他是全县唯一一个合格的学员。他特别珍惜这次机会,刻苦钻研,努力实践,在同期学习飞行驾驶专业的学员中第一个放单飞,毕业后留校当教员。
高焕成和女青年毕学*相识相恋,既是“缘分”,更是共同性格使然。他非常热爱部队,决心为国防事业奋斗终身。她出生于唐山市干部家庭,从小就羡慕解放*,用“学*”的名字,表达对*人的崇拜。他们靠缘分见上面、“对上眼”,靠共同追求订下终身。
毕学*怀孕那年,遇上唐山大地震,住四面透风的防震棚,夏热冬冷,雨天潮湿。年3月,她到部队做月子,在医院生下儿子。出院后,他们娘儿俩住在部队招待所。当时高焕成是中队长,负责学员理论学习和飞行教学训练,没时间照顾妻儿,就请部队一位随*家属帮助料理。
毕学*理解丈夫工作,为了不让他为家务分心,坐完月子不久,就抱着儿子回唐山,让母亲照料,还住那简陋的防震棚。毕学*产后虚弱的身体还没恢复,遇到了绵绵细雨,不知不觉患了风湿病。
孩子三岁那年,毕学*到部队探亲,医院。高焕成工作忙,分不开身。孩子没人带,只能送托儿所。家属们知道他家情况,主动轮流担负接送孩子任务,管吃、管睡。那几年,医院,高焕成的孩子基本吃百家饭、受百家宠,度过了妈妈的假期。
孩子该上学了,毕学*在老家太难,便于年底随*。一家三口享受团聚的甜蜜,可她常感胸闷心慌,医院检查:是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他非常难受,仍安慰她:“慢慢治,相信科学”。
飞行部队规定,飞行期间都住部队宿舍。有时一周三四个飞行日,赶上星期日天气好,还要加班飞,尽管都在营区,六七天不回家是常事。部队驻地在东北农村,离县城四里多。毕学*每天早上骑自行车送孩子到县城上小学,自己在县城一家工厂做厂医。晚上再骑车把孩子接回。东北冬天寒冷,常刮大风,骑车路上,哈气在毕学*的眉毛、头巾上结成霜。高焕成也接送过孩子,但少之又少,时常流露歉意。毕学*说了句“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老话,表达对他工作忠贞不渝的支持。
在这期间,毕学*病情加重,高焕成想方设医院做了心脏二尖瓣扩张手术,效果很好。那时,高焕成已被提拔为大队长,负责组织指挥一个大队轰炸机学员的飞行教学训练,飞行安全压力特别大。他集中精力抓训练,顾不上小家。
高焕成常常一连几天不照面,毕学*没有怨言,带病坚持接送孩子。高焕成没有当好帮手,感到愧疚。毕学*为不让丈夫分心,在随*七年之后的年说:“我们还是回唐山吧”。从此,他们又天各一方,过上了“牛郎织女”生活。
毕学*回唐山后,和父母住在一起,孩子就近上学,医院上班。
十多年后,毕学*心脏的二尖瓣又狭窄了,到北京第二次做了扩张手术。年开胸,更换了二尖瓣。长期用药、打针,肺和肾渐渐出了问题。
高焕成每年有一个月探亲假,每次回家,都把积攒的巧克力、糖果等带回家,把家务基本包下来,作为对妻儿的补偿。临走前恨不得把一年的米面都买回来,省得妻子费力。高焕成当了团长、飞行学院领导后,部队有重要任务和会议,一个电话就把他叫回。在高焕成的记忆中,和妻子分居20多年,没有休足过一次30天的探亲假。毕学*也由于孩子上学、照顾年迈的父母,没有年年到部队探亲。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毕学*写信,报喜不报忧。高焕成要强,总想为部队多做奉献。他主动抓飞行训练改革,写出按阶段抓,《建立稳定正规的训练秩序》方案,被在轰炸机团和飞行学院推广,海*航空兵首长也给予充分肯定。他作为主官,抓飞行学员训练,从未发生过任何飞行事故,一次荣立二等功,两次荣立三等功。毕学*受到极大鼓舞,为他骄傲。她作为共产*员,工作冒尖,医院医务处副处长、病案室主任,他也为她骄傲。尽管日东月西,始终心心相印。他们和许许多多兵哥*嫂一样,在各自岗位上,为国家建设伟大的钢铁长城贡献力量。正如《十五的月亮》所说:我守在婴儿的摇篮边/你巡逻在祖国的边防线/我在家乡耕耘着农田/你在边疆站岗值班/啊丰收果里有你的甘甜/也有我的甘甜/*功章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
年,高焕成退休了,终于结束22年“牛郎织女”生活,来到唐山,和毕学*团聚。年,海*机关安排高焕成到北京养老,有了宽敞的家。过去,他陪伴、关心她太少,现在他要加倍弥补。
毕学*多病体弱,高焕成精心照顾,基本把做饭等家务包了。根据毕学*的身体状况,高焕成给她订了食谱,所有的菜都先用开水焯一遍,油盐不能大,吃鸡鸭鱼等白肉,不吃红肉。高焕成两次带她去海南岛疗养,每次四五个月。连续几年,医院调理肺、肾功能,他守在床边,挽臂搀扶,相依为命。
年12月27日,毕学*住院时,不小心被一个病人交叉感染,发烧40℃不退,引起肺、心、肾功能衰竭,处于昏迷状态。转到重症监护室抢救,上呼吸机等仪器,每天开支需要1万多元。毕学*一年大病统筹医保费59万元,仅两个月就花光了,家里的积蓄也快用完,医生说再治疗没有什么好办法。是放弃还是继续抢救?高焕成说:“花多少钱都花!”
毕学*的弟弟姊妹们倾力支持抢救亲人,但开支巨大,怎么办?高焕成思前想后:老伴风风雨雨撑着这个家,我才能一心一意工作。没有她支持,不会走到今天……左思右想,高焕成决定:卖房救老伴。
在房价低的时候,高焕成东凑西借,在北京四环外买了近50平方米的小套房。隔代亲,将这房子落在孙女名下。现在要卖,孝顺的儿子、儿媳都支持。
卖房款救了急,毕学*在重症监护室7个月。年7月27医院,能自主呼吸了,但病情不稳定,每月医疗费加护工费,仍需六七万元。除了医保,需自费两万多。
坚持抢救,高焕成只能借钱了。借钱?向谁借,借多少,难以开口。高焕成心力憔悴,几个月从多斤瘦到多斤。亲邻们好长时间未见到毕学*,遇到高焕成就问。他们了解了情况,都安慰他。冯民老哥、赵大姐、*大姐等表示:“多没有,五万、十万我给你拿。”
高焕成的战友们知道老嫂子病情危重,纷纷来“用钱,我们给你凑”,有些战友给他拿了20万元。高焕成激动地说:在我最困难的时候,这么多兄弟姐妹关心我,帮助我,他们的恩情,我这辈子忘不了,但现在没有能力报答。说到这里,他哽咽了……
大家支持帮助,更坚定高焕成不惜代价抢救老伴的决心。毕学*从年7月27日住进重症监护室至今,花钱如流水,他一直硬扛着。就是人财两空,也决不动摇。他盼望老伴苏醒,他盼望老伴说话,那怕就一句,他也想听听啊……
高焕成经常看笔记本上的借款名单,还款压力非常大。
幼小时吃百家饭、受百家宠的高焕成的儿子高玮,已人到中年,担负起家庭责任。他说:“爸,你放心,有我!”
惊悉二等功臣高焕成的好伴侣——*嫂毕学*同志,不幸于年5月24日凌晨病逝,深感悲痛。特发《*功章啊也有你的一半》,以表示对毕学*同志的真切怀念。
(年6月1日)
☆作者简介:季阳林,北京*休第33所*休干部,曾在海*部队和机关工作30多年;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发表作品多万字,出版《舰队在远方》等著作7部;曾获海*新闻报道特等奖和全*好新闻奖。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编辑:易书生